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张运波(组长)、邓建新(副组长)
成 员:邓锋林、邱先进、王福莲、孙正祥、李燕丽
秘 书:李翠花、安红柳
二.答辩分组、时间、地点安排
农学专业(一)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18:00 |
地点 |
2教105 |
组长 |
方正武 |
成员 |
方正武 |
田小海 |
徐劲松 |
石世杰 |
朱相潜 |
覃元 |
秘书 |
朱相潜(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高群 |
大麦种质资源发芽期和苗期耐盐性表型精准鉴定 |
曾凡荣 |
2 |
王晓正 |
四川甜樱桃果园腐熟肥对樱桃生长发育、果实品质以及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曾凡荣 |
3 |
陈粟文 |
转录因子GhMYB66在棉花纤维起始中的功能解析 |
邓锋林 |
4 |
楚楚 |
镉耐受水稻突变体的筛选及目的基因的功能初探 |
邓锋林 |
5 |
武芊睿 |
转录因子GhYABBY13在棉花纤维起始中的功能解析 |
邓锋林 |
6 |
朱帅学 |
玉米高低光育种的性状差异分析及应用 |
丁双成 |
7 |
杨宁杰 |
水稻木质素合成基因OsCCRI7功能分析 |
丁双成 |
8 |
蔡帅 |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高光谱化生成模型研究 |
黄礼英 |
9 |
陈浪 |
头季不同栽培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黄礼英 |
10 |
王杜阳 |
氮肥对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耦合氧化亚氮还原的影响 |
蒋梦蝶 |
11 |
朵浩 |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稻米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 |
金朝强 |
12 |
汪倩 |
25个小麦品种(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 |
李於亭 |
13 |
姚嘉丽 |
小麦种质材料穗发芽抗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表征 |
李於亭 |
14 |
贾生乐 |
水稻早熟基因Ef-cd与抽穗期主效基因Hd1,Ghd7的遗传互作分析 |
刘海洋 |
15 |
贾诗涵 |
150份辣椒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评价与极性材料筛选 |
刘卫娟 |
16 |
余杨伯 |
玉米ZmGLK1在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的初步功能分析 |
刘卫娟 |
|
|
|
|
|
|
|
|
|
农学专业(二)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18:00 |
地点 |
2教106 |
组长 |
王小燕 |
成员 |
王小燕 |
危文亮 |
曾凡荣 |
金朝强 |
王书平 |
王宏伟 |
许凤英 |
秘书 |
金朝强(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陆倩 |
红萍覆盖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
刘章勇 |
2 |
杨瞿 |
水分管理和紫云英还田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刘章勇 |
3 |
游茜尧 |
不同肥力对籼粳杂交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卢碧林 |
4 |
张凌翔 |
不同栽植密度对籼粳杂交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卢碧林 |
5 |
宋先宇 |
江汉平原不同留茬高度对多年生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聂江文 |
6 |
王林 |
转录因子HvNF-YB7调控谷胱甘肽代谢增强大麦抗旱性研究 |
潘锐 |
7 |
罗月琴 |
水稻早抽穗基因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
邱先进 |
8 |
童嘉欣 |
高产基因GY3的基因标记开发与应用 |
邱先进 |
9 |
曾权 |
不同种衣剂对大豆产量生长及产量影响 |
沙爱华 |
10 |
张益宁 |
施氮量对不同年代水稻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 |
石世杰 |
11 |
王一帆 |
高产优质杂交中稻在不同灌浆气象条件下的产量与品质变化 |
田小海 |
12 |
王禹豪 |
9个再生稻品种在江汉平原的适应性研究 |
田小海 |
13 |
龚苗 |
大豆倒伏性相关基因stiff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烟草中瞬时表达分析 |
向小娇 |
14 |
范雯明 |
小麦种质资源穗发芽抗性评价及核心农艺性状解析 |
王晓玲 |
15 |
马家立 |
基于郑麦9023/鄂恩1号RIL群体的株高QTL定位及其遗传分析 |
王晓玲 |
|
|
|
|
|
|
|
|
农学专业(三)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18:00 |
地点 |
2教107 |
组长 |
邹华文 |
成员 |
邹华文 |
邓锋林 |
朱波 |
黄礼英 |
张丙林 |
尹立俊 |
侯泽豪 |
秘书 |
侯泽豪(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吴诗 |
芝麻ARF基因家族生信分析 |
危文亮 |
2 |
孙雨桐 |
去甲基化酶基因FTO过表达对油菜耐盐性和抗旱性的影响 |
危文亮 |
3 |
汪兆昊 |
水稻穗长调控因子PL9的互作蛋白与下游基因鉴定 |
向小娇 |
4 |
齐艾莲 |
外源GA3对渍水油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谢伶俐 |
5 |
熊芳 |
渍前烯效唑处理对油菜耐渍性及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
谢伶俐 |
6 |
汪思琦 |
不同油酸含量的油菜品种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
徐劲松 |
7 |
郑晓华 |
水稻耐高温材料的筛选和评价 |
徐俊英 |
8 |
刘双馨 |
F2群体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
徐俊英 |
9 |
林素素 |
朱顶红切花采后衰老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差异分析 |
许本波 |
10 |
向永成 |
渍害对不同耐渍性油菜品种根系影响及作用机理 |
许本波 |
11 |
李美娟 |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 |
许凤英 |
12 |
于浩 |
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评价研究 |
许凤英 |
13 |
蒋欣 |
迟熟中籼新组合在湖北荆州的综合表现与利用评价 |
杨隆维 |
14 |
胡晨阳 |
85份新恢复材料恢复力与杂种优势评价 |
杨隆维 |
15 |
马彩玲 |
685份大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 |
张文英 |
|
|
|
|
|
|
|
|
|
|
农学专业(四)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18:00 |
地点 |
2教108 |
组长 |
张文英 |
成员 |
张文英 |
卢碧林 |
李於亭 |
蒋梦蝶 |
聂江文 |
潘锐 |
秘书 |
李於亭(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王国庆 |
甘蓝型油菜骨干核不育系长1s-4s配合力分析 |
张学昆 |
2 |
哈丹丹 |
萝卜自交亲和材料S等位基因的鉴定 |
张学昆 |
3 |
李梦辰 |
小麦抗赤霉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张迎新 |
4 |
冯佳宜 |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灌浆期耐热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
张迎新 |
5 |
刘漱玉 |
基因组区域的鉴定与验证小麦发芽阶段的渍水耐受性 |
张迎新 |
6 |
刘政 |
稻薯轮作对产量和香气的影响 |
张运波 |
7 |
钟龚英姿 |
氮肥和密度调控下水稻冠层微环境变化及其对光氮分布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
张运波 |
8 |
陈祥金 |
秸秆还田下不同冬季作物对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朱波 |
9 |
罗伶伶 |
秸秆还田下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朱波 |
10 |
张文梦龙 |
玉米Duf563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邹华文 |
11 |
李永金 |
陆地棉转录因子突变体耐盐性的高通量筛选与鉴定 |
陈仲华 |
12 |
李青阳 |
30个小麦品种氯酸钾耐受性分析 |
徐乐 |
13 |
杨爽 |
涝渍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灌浆期千粒重形成的影响及品种差异分析 |
徐乐 |
14 |
江子豪 |
根际微生物对黑龙江寒地水稻的影响 |
覃元 |
15 |
蒋任翔 |
玉山县34个再生稻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综合评价 |
覃元 |
16 |
曲可心 |
大麦种质资源耐涝性鉴定与基因型差异机制解析 |
覃元 |
|
|
|
|
|
|
|
|
|
农学专业(五)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18:00 |
地点 |
2教204 |
组长 |
张运波 |
成员 |
张运波 |
向小娇 |
苏伯鸿 |
丁双成 |
徐乐 |
张迎新 |
秘书 |
苏伯鸿(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阳静暄 |
KASP技术在水稻转基因检测中引物组合的筛选与评价 |
刘海洋 |
2 |
李应徽 |
不同育苗方式对茄科蔬菜种苗质量的影响 |
徐劲松 |
3 |
宋思雅 |
盐胁迫对辣椒根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张丙林 |
4 |
陈皓 |
不同频率电磁波干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的研究 |
方正武 |
5 |
陈祥 |
2024-2025年度湖北鄂州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
方正武 |
6 |
张圣晨 |
玉米耐非生物胁迫性状的鉴定与生理响应研究 |
王宏伟 |
7 |
李旺 |
小麦抗赤霉病相关基因TaSnRK的克隆及互作蛋白的验证 |
王书平 |
8 |
尹晓康 |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花后渍害胁迫的种质资源筛选与鉴定 |
王书平 |
9 |
白佳乾 |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扬花期渍害胁迫下耐渍品种筛选 |
王书平 |
10 |
刘佳豪 |
秸秆还田下播种期渍水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全氮的影响 |
王小燕 |
11 |
赵鑫达 |
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及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王小燕 |
12 |
覃正杰 |
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小麦植株的影响 |
尹立俊 |
13 |
王亚昕 |
作物群体效应与抗逆性的关系 |
张丙林 |
14 |
邢锐 |
密肥互作对单作玉米群体株高均质性的调控作用 |
张丙林 |
15 |
张媛媛 |
685份大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张文英 |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一)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205 |
组长 |
王文凯 |
成员 |
张国辉 |
谢广林 |
吕晶 |
程晓琴 |
秘书 |
裴艳芳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洪宇 |
黄刺蛾成虫羽化与天敌关系:0 |
李传仁 |
2 |
李媛媛 |
茶网蝽取食诱导挥发物收集 |
李传仁 |
3 |
陈睿博 |
去氢木香内酯对烟粉虱取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
苏奇 |
4 |
任俊杰 |
七种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对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研究 |
苏奇 |
5 |
魏健 |
十一种杀虫剂对普通大蓟马的毒力评价 |
苏奇 |
6 |
罗丁政 |
阿维菌素对扶桑绵粉蚧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
王福莲 |
7 |
戴晚霞 |
两种农田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存活和产卵的影响 |
王福莲 |
8 |
闫国庆 |
褐飞虱体内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飞虱作用效果 |
金振宇 |
9 |
杨旭瑞 |
不同药剂种子处理对水稻生长和病虫害的影响 |
金振宇 |
10 |
罗兴焱 |
朱顶红红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董小林 |
11 |
苏铭川 |
|
董小林 |
12 |
李浩嘉 |
褐飞虱雄虫提前羽化的生物学意义探究 |
邱昌来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二)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206 |
组长 |
李传仁 |
成员 |
张建民 |
王福莲 |
金振宇 |
周志雄 |
秘书 |
杨冯波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鲍语轩 |
褐飞虱GPCR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
王文凯 |
2 |
李欣雅 |
重金属对水稻及二化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王文凯 |
3 |
曹飞 |
受精与未受精卵动态发育对茶翅蝽沟卵蜂寄生行为的影响研究 |
王香萍 |
4 |
代咏横 |
荆州区农业外来入侵害虫普查研究 |
王香萍 |
5 |
李永杨 |
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
王香萍 |
6 |
谭舒予 |
荆州腐食性露尾甲分类研究 |
刘梅柯 |
7 |
李姗姗 |
不同光照下对波氏烟盲蝽捕食番茄潜叶蛾的功能反应 |
刘梅柯 |
8 |
刘子孚 |
外源2-甲基-1-吡咯啉对水培水稻抗氧化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 |
王平 |
9 |
闫彤辉 |
外源L-吡咯烷酮-5-羧酸钠对水培水稻渗透调节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王平 |
10 |
江梓聪 |
北京地区中国梨木虱的抗药性监测及不同药剂对其田间防效评价 |
杨玉婷 |
11 |
王思婷 |
普通大蓟马在两种温度下的种群生命表 |
杨玉婷 |
12 |
兰帅 |
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寄主抗病性筛选 |
王在凌 |
|
|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三)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207 |
组长 |
苏奇 |
成员 |
王香萍 |
董小林 |
刘梅柯 |
邱昌来 |
秘书 |
王京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刘佳乐 |
棉铃虫为害棉花对棉长管蚜的影响 |
张建民 |
2 |
冯华健 |
粘质沙雷氏菌对扶桑绵粉蚧的杀虫活性研究 |
张建民 |
3 |
吴梓璇 |
柑橘大实蝇气味结合蛋白BminLUSH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气味结合特性分析 |
张国辉 |
4 |
杨雨欣 |
亚致死浓度Cry2Ab对棉红铃虫敏感品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张国辉 |
5 |
滕月 |
南亚果实蝇气味结合蛋白OBP59a功能研究 |
张国辉 |
6 |
刘林瑞 |
长江大学馆藏瓢甲科昆虫分类 |
谢广林 |
7 |
向家伟 |
硅对小麦害虫的防控作用研究 |
谢广林 |
8 |
余海博 |
人工养殖蜂群对北京大兴区西瓜种植区授粉的影响 |
周志雄 |
9 |
段杨炎 |
鞣化激素对南亚果实蝇化蛹及羽化的影响 |
周志雄 |
10 |
杨梓烨 |
靶向烟粉虱与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病互作关键基因的RNAi效应研究 |
程晓琴 |
11 |
土邓旺姆 |
万氏潜蝇姬小蜂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及壳聚糖纳米粒介导RNAi效率分析 |
程晓琴 |
12 |
冯亚鹏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及寄主转换对番茄潜叶蛾药剂敏感性的影响 |
王在凌 |
|
|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四)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208 |
组长 |
方守国 |
成员 |
邓建新 |
龚攀 |
黄国强 |
付腾 |
李艳 |
秘书 |
谢艳平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叶柳彤 |
睡莲内生固氮酵母的分离与鉴定 |
周燚 |
2 |
温馨 |
黄曲霉的拮抗与毒素降解细菌的筛选分离 |
周燚 |
3 |
朱铭强 |
白及内生韩国假单胞菌A1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研究 |
周燚 |
4 |
王子怡 |
三亚地区甜瓜上病毒种类鉴定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的克隆 |
章松柏 |
5 |
周莉 |
2株贝莱斯芽孢杆菌的鉴定及其对烟草微生物的抑菌活性 |
章松柏 |
6 |
孙鹏刚 |
基于病毒快速检测的辣椒脉斑驳病毒病防控 |
章松柏 |
7 |
潘婉茹 |
小麦蓝铜结合蛋白TaTaPC-4A克隆及其抗旱功能分析 |
尹军良 |
8 |
魏丹丹 |
小麦五肽重复序列基因TaPPR-7A抗病功能研究 |
尹军良 |
9 |
罗正坤 |
小麦热激蛋白TaDnaJ-3B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特征研究 |
尹军良 |
10 |
韩程玉 |
白绢病菌的拮抗菌筛选、鉴定及初步生防潜能研究 |
邓清超 |
11 |
刘欣 |
甘蓝型油菜黑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分子标记开发 |
邓清超 |
12 |
曾祥婵 |
40%丙硫菌唑.烯丙唑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 |
陈旺 |
13 |
程钰军 |
与拟南芥BBx24蛋白互作的JAz蛋白鉴定 |
陈旺 |
14 |
阳甜 |
禾谷镰孢菌果胶裂解酶FGSG-03483的功能解析 |
马东方 |
15 |
王鹏 |
耐金属伯克霍尔德氏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的应用研究 |
马东方 |
|
|
|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五)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209 |
组长 |
周 燚 |
成员 |
章松柏 |
尹军良 |
邓清超 |
陈旺 |
严翩翩 |
秘书 |
李成成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杨元博 |
多效唑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株叶形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孙正祥 |
2 |
吴煜璠 |
湖北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及病害发生差异研究 |
孙正祥 |
3 |
庄烨 |
玉米内生生防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
孙正祥 |
4 |
史庆潇 |
何首乌叶斑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邓建新 |
5 |
万岂宏 |
大吴风草叶斑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
邓建新 |
6 |
刘延坤 |
黑龙江省稻田稗草对六种除草剂的抗性分析 |
邓建新 |
7 |
蒋云霖 |
贝莱斯芽孢杆菌YZU 253083的生防作用研究 |
龚攀 |
8 |
袁智林 |
申嗪酰胺I类衍生物对植物病毒抗性效果的比较研究 |
龚攀 |
9 |
陈瑞琪 |
浙江省稻田稗草对六种供试除草剂的抗性情况及分析 |
龚攀 |
10 |
唐雨祺 |
核盘菌分泌蛋白Ss2的诱导坏死功能分析 |
李艳 |
11 |
汪宏金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80克/升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悬浮剂的方法研究 |
李艳 |
12 |
陈雨曦 |
荞麦叶部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付腾 |
13 |
杨冠泽 |
探究不同浓度营养成分对贝莱斯芽孢杆菌BJ–1生长的影响 |
付腾 |
14 |
王焕珍 |
0.64%炔咪菊酯·右旋苯醚氰菊酯农药产品的质量分析 |
马东方 |
|
|
|
|
|
|
|
|
|
|
|
植物保护专业(六)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302 |
组长 |
李俊凯 |
成员 |
徐志红 |
张小磊 |
朱祥 |
任晋州 |
刘海峰 |
秘书 |
余林花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谢诗琳 |
含1,3,4-噁二唑结构的新型吡啶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李俊凯 |
2 |
文州 |
含1,3,4-噁二唑砜结构的酰胺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研究 |
李俊凯 |
3 |
林文健 |
4-苯基噻唑-2-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 |
李俊凯 |
4 |
次仁玉珍 |
美洲斑潜蝇在丝瓜类和奶花豆上的生活史研究 |
任晋州 |
5 |
旦增卓玛 |
含碘代苯胺的双酰胺杀虫剂的设计,合成及杀虫活性研究 |
任晋州 |
6 |
何帅 |
含磺酰胺类的1,2,4-噁二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徐志红 |
7 |
宗召英 |
含苯并噁嗪结构-1,2,4-噁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
徐志红 |
8 |
任飞越 |
室内褐飞虱对烯啶虫胺代谢抗药性机制研究 |
张小磊 |
9 |
曾恺怡 |
基于二化螟死亡率分析四唑虫酰胺在水稻中分布 |
张小磊 |
10 |
成智 |
含硫脲结构的苯基噻唑甲酸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 |
朱祥 |
11 |
郭思圻 |
苯基杂环酸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及传导性研究 |
朱祥 |
|
|
|
|
|
|
|
|
|
|
|
备注:李俊凯教授所指导学生的组长为徐志红副教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303 |
组长 |
朱建强 |
成员 |
徐 鹏 |
李燕丽 |
杨军 |
蒋舜尧 |
杨 婷 |
秘书 |
杨 婷(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陈立旭 |
生物炭和硅藻土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
金涛 |
2 |
陈小芳 |
硅藻土对再生稻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金涛 |
3 |
王静茹 |
玉米秸秆颗粒与粉煤灰调控砂姜黑土水气传输和裂隙演化的机制研究 |
付威 |
4 |
田亦欣 |
百里洲三种典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特征研究 |
付威 |
5 |
黄家政 |
聚乙烯微塑料对不同土壤水分运动和裂隙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
付威 |
6 |
潘诗琴 |
含腐殖酸水溶性肥料在莴苣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
陈小慧 |
7 |
田福萍 |
含腐殖酸水溶性肥料在小白菜上的肥效试验研究 |
陈小慧 |
8 |
杨爱萍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磷素有效性及玉米磷吸收的变化 |
周建利 |
9 |
李宜娜 |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酸化特征 |
周建利 |
10 |
曾子衡 |
有机肥配施对蔬菜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
尚正春 |
11 |
孙明琦 |
稻鳖综合种养水稻重金属组成特征及营养评价 |
尚正春、 柴毅 |
12 |
范文琳 |
稻虾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
杨文稼 |
13 |
杨宇飞 |
稻虾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杨文稼 |
|
|
|
|
|
|
|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二)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304 |
组长 |
吴启侠 |
成员 |
陈小慧 |
侯 俊 |
李继福 |
杨文稼 |
尚正春 |
付 威 |
秘书 |
付 威(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白晶晶 |
不同种植模式/秸秆还田量对潮土性水稻土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
金慧芳 |
2 |
张闻一 |
不同秸秆还田对江汉平原水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
金慧芳 |
3 |
陈乐洋 |
不同种植模式下江汉平原稻田土壤剖面构型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特征 |
蒋舜尧、 金慧芳 |
4 |
任盈盈 |
耕层厚度对江汉平原潮土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
蒋舜尧、 金慧芳 |
5 |
戴 兵 |
典型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
蒋舜尧 |
6 |
毛子林 |
稻鳖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柴 毅 |
7 |
秦镜 哲理 |
稻鳖共作对稻田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组成及积累的影响 |
柴 毅 |
8 |
王华鉴 |
稻鳖综合种养系统土壤与水稻重金属铁的迁移变化特征 |
柴 毅 |
9 |
邢馨月 |
土地利用方式驱动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 |
杨 婷 |
10 |
朱月娇 |
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对咸丰县土壤剖面养分库的驱动影响 |
杨 婷 |
11 |
潘顺心 |
基于深度学习的稻穗识别研究 |
李燕丽 |
12 |
宋一鸣 |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的水稻叶绿素反演 |
李燕丽 |
13 |
胡梦娜 |
生物炭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朱 海 |
14 |
周红艳 |
秸秆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
朱 海 |
|
|
|
|
|
|
|
|
|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三)组
时间 |
2025年11月20日 |
14:00 - 18:00 |
地点 |
2教305 |
组长 |
柴 毅 |
成员 |
金 涛 |
金慧芳 |
朱 海 |
周建利 |
杨 倩 |
秘书 |
杨 倩(兼)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陈文辉 |
嗜热微生物菌剂协同盐酸堆肥下的碳氮转化特征 |
侯俊 |
2 |
李月玲 |
稻虾共作有机物通过氮循环促进化肥氮吸收的机制 |
侯俊 |
3 |
张择文 |
添加生物炭缓解小麦涝渍危害试验研究 |
吴启侠 |
4 |
曾凡林 |
基于底栖动物生物指数的松花江流域水生态质量评价 |
杨军 |
5 |
张亚竹 |
黑龙江流域丰水期甲壳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
杨军 |
6 |
贾萧静 |
添加生物炭缓解水稻涝渍危害试验研究 |
朱建强 |
7 |
谭思妍 |
添加生物炭缓解油菜涝渍危害试验研究 |
朱建强 |
8 |
张 政 |
水肥运筹对水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
朱建强 |
9 |
黄永虹 |
不同施肥方式下再生稻田土壤酶与根系酶活性特征研究 |
徐鹏 |
10 |
颜凤莉 |
施肥方式对再生稻田土壤反硝化功能基因影响研究 |
徐鹏 |
11 |
李奥 明洋 |
不同海拔高度对青藏高原核桃园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及红外光谱的影响 |
李继福 |
12 |
李梦蝶 |
机械组成差异对水稻土有机碳氮组分及红外光谱的影响 |
李继福 |
13 |
刘天雅 |
母质类型对水稻土有机碳氮组分及光谱特征的影响 |
李继福 |
|
|
|
|
|
|
|
华体会平台
2025年 11月 17日
附件:具体要求
一、答辩要求
1.学生答辩采用PPT汇报,汇报与答辩总时间每人不少于10分钟;
2.答辩结束后,各答辩小组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予以讨论,确保成绩的合理性;
二、人员与时间控制
1.每个答辩小组成员3-5人,且应都为专任教师,严禁非专业人员、在读研究生参加或担任秘书;
2.每小组安排半天答辩,学生人数应在24名以内;安排全天答辩,学生人数应在48名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