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平台(中国)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稻香泥泞觅真知:长大师生的别样“三下乡”

发布日期:2025-07-11 10:25:55    作者:     点击:

(通讯员 屈杭丽 周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农科学子而言,最鲜活的课堂不在窗明几净的教室,而在广袤无垠的田野。2025年7月10日,华体会平台的师生们踏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三下乡”之路。他们没有走进村委会议室,而是直接将课堂搬到了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的"鸭蛙香稻"产业田。在这片泥泞的土地上,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在稻香中探寻农业真知,用汗水浇灌初心,共同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意蕴深远的"劳动教育课",让暑期实践有了深刻价值。

田埂上的植物学课:从“识稗”开始的实践第一步

盛夏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稻田上,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上午九时,在长安村党支部书记赵文龙和石首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副校长甘立新的热情接待下,华体会平台党委副书记尹小华、院团委书记付雪娇带领着12名“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队员来到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希望田野。

活动的第一项内容,便是一堂来自田埂的“实物教学课”。赵文龙指着田间与水稻伴生的杂草,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基础而关键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分清哪个是水稻,哪个是稗草吗?”

赵文龙从田里拔起水稻和稗草,生动讲解:“水稻的叶片是深绿色的,摸上去有点毛茸茸的粗糙感,最关键的是,在叶片和茎秆连接的地方,有叶舌和叶耳这两个小结构。稗草的叶子颜色要浅一些,是黄绿色,表面光滑,没有毛,也没有叶舌和叶耳。水稻的茎秆又圆又光滑,基部是扁圆的;而稗草的茎秆细细扁扁,基部常带点紫红色,容易倒伏。”

率先垂范的泥土之约:尹书记带领师生共赴田间

科普课结束后,赵文龙发出号召:“光会认还不行,得亲手把它们拔掉!这稗草是水稻生长的大敌,我们今天就来一场‘除稗战’!”

尹小华率先走向田埂,一边卷起裤腿,一边对同学们说:“服务‘三农’不能只在口头上,更要落在行动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他率先脱下鞋袜,毫不犹豫地踏入了温热的泥水中。随后,付雪娇和实践队员们也纷纷效仿,紧随其后。

初次下田的同学们起初小心翼翼,互相搀扶着在泥泞中摸索。很快,拘谨被集体劳动的热情取代,田间地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快看!这是我扯的!”付雪娇高高举起手中一大把刚拔下的稗草,脸上沾着几点泥星,笑容却无比灿烂。




劳动中的意外发现:从福寿螺卵到生态农业的思考

在热火朝天的拔草过程中,一位细心的男同学发现了稗草茎秆上的粉红色物体:“老师,你们看这是什么?粉红色的,一串串的。”

赵文龙解释道:“这是福寿螺的卵,是农业上的一大害物。福寿螺会啃食水稻的嫩茎和叶子,造成减产。我们这片‘鸭蛙稻’田,就是利用鸭子来吃掉这些福寿螺和它们的卵,实现生物防治。”

这个小小发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农业课,让大家直观理解了生物防治的原理,也认识到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

厚植三农情怀,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

当师生们满身泥泞地从田里走上田埂,回望那片经过自己双手清理的青翠整齐的稻田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心中升腾。这不仅是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切身体会,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觉醒和责任感的升华。

甘立新在活动总结时感慨道:“今天这堂课,是在泥土里完成的,是用汗水书写的。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刻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农学人所肩负的使命。希望大家把今天在田间的收获带回去,像种子一样深埋心底,然后长成热爱农业、服务三农的参天大树,让青春在农业的广阔天地里绽放最美的光彩。”

此次石首之行,对华体会平台的学子们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一次生动的专业实践,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洗礼。它让未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真正接了地气、补了“农”气、强了底气,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农业强国的梦想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审核 尹小华 编辑 王研)


返回顶部